我们从小被教导,要做一个善良的人。
待人友善,处事谦和,不给别人添麻烦,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行为准则。
我们满心以为,只要自己足够好说话、足够体谅,就一定能换来同等的善意与珍视。
但后来在很多个瞬间,我们都感到了某种莫名的失落。
那种感觉,就像是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讨论去向,而你的意见,即使说出口了,也像一颗投入大海的石子,没能激起半点涟漪。你明明在那里,却又好像不在。
起初总以为是自己不够重要,后来才慢慢想明白,问题或许并不出在“好”与“坏”上。
过了很久才后知后觉地发现,其实,这就是你越老实,别人越不尊重万宝配资你的根本原因。
展开剩余81%01
你默认了自身需求的“可牺牲性”
在任何一段关系里,都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价值衡量。
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,只要自己足够好说话,足够体贴,就能换来对方的珍视。于是,他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,去成全别人的方便。
同事让你帮忙做本不属于你的工作,你怕拒绝了会影响关系,便默默接下;朋友临时约你,打乱了你原有的计划,你怕对方扫兴,还是笑着答应。
尊重的本质,并非来源于你的顺从,而是源于你对自己价值的捍卫。
当你的时间、精力和感受可以被无条件、无成本地索取时万宝配资,它在别人眼中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分量。
这个道理并不难懂,可很多人就是后知后觉。
对于那些习惯索取的人来说,你的“老实”,恰恰为他们的“不客气”提供了最好的土壤。他们不会因为你的退让而心存感激,反而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。
因为你的行为已经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我的事情不重要,我的感受可以忽略,我的底线可以后退。
说白了,你亲手给自己的价值贴上了一个“廉价”的标签。
一个连自己都不把自己的需求当回事的人,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你的存在呢?你看似在成全别人,实际上却是在默许别人轻视你。
02
你剥夺了关系深入的“必要摩擦”
很多人对关系的理解,存在一个误区。
他们总觉得,一段好的关系,就应该是风平浪静,没有任何矛盾和分歧的。
于是在相处中,他们会极力避免一切可能引起不快的“摩擦”,努力扮演一个完美无缺、绝对温和的角色。
可真实的人际交往,并非如此。毫无“摩擦”的关系,往往也意味着毫无深度。
试想一下,你和一个人的相处,你从不表达反对意见,从不袒露真实的好恶,对方在你这里永远只能得到肯定和附和。
那么,对方如何能了解到一个立体的、真实的你?
人性中有一种隐秘的期待万宝配资,那就是通过适度的试探和博弈,来确认一段关系的边界和对方的真实轮廓。
当对方发现你的边界可以无限后退,你的态度永远是“都可以”、“没关系”时,他们便失去了继续探索你的兴致。
因为一个完全没有棱角、完全可预测的人,是乏味的。
就像你看一本情节毫无波澜的书,很快就会感到厌倦。别人与你相处也是如此。他们无法感知到你的底线在哪里,你的原则是什么,也就无法对你建立起真正的敬意。
这种“老实”,实际上是给关系设置了一道透明的墙。
对方看似和你很近,但永远触碰不到你真实的内核。久而久之,这种无法深入的、悬浮在表面的关系,自然也就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尊重。
03
你从不让别人付出“得罪”的成本
人际交往中,有一条看不见的规则在运行。
那就是,人们在决定如何对待你时,会下意识地评估这样做的“成本”。
如果你是一个被得罪后会立刻反击,或者会造成对方损失的人,那么别人在与你相处时,自然会小心翼翼,三思而后行。
反之,如果你是一个无论受到怎样的对待,都不会有任何反制措施的人,那么得罪你的成本就等于零。
老实人的困境就在于,他们亲手将“得罪自己”的成本降到了最低。
别人把本该自己做的工作推给你,你默默接了过来,对方的成本是零,收益是省时省力。
别人在背后议论你,传到你耳朵里,你选择忍气吞声,对方的成本是零,收益是满足了口舌之快。
别人借钱不还,你不好意思催,对方的成本是零,收益是白得一笔钱。
当不尊重你、利用你、伤害你可以毫无代价,甚至还能获利时,人性中自私和懒惰的一面,就会被无限放大。
这不是在考验人性,而是在纵容人性中的恶。
你以为你的忍让是顾全大局,是宽宏大量,但在别人看来,这只是一个“可以被随意对待”的信号。
尊重,很多时候不是靠别人自觉给予的,而是靠你明确的“不好惹”的姿态争取来的。当别人知道越过你的底线需要付出代价时,尊重才会随之而来。
04
这世上的道理,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。
善良没有错,厚道也没有错。
错的是,我们把“老实”活成了一种没有自我、没有边界、没有需求的讨好型姿态。
总以为,只要把自己放得足够低,就能被世界温柔以待。
结果却发现,世界只会尊重那些先尊重自己的人。
别再执着于做一个谁都挑不出错的“好人”了。
去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吧,有血有肉,有笑有泪,也有不容侵犯的领地。
那时候你会发现,尊重,不请自来。
发布于:江苏省小麦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